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2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3- E7 d5 t9 m) K$ d, H! ?) R& J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 z5 p5 @$ _3 z! l7 {8 e! P$ W4 q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 v9 s* P2 M! p2 D( e- d( d3 Q
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c" h6 L, a. h0 p1 P# x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 \; [; f8 c: `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 F1 u4 e9 w( h# w- a5 ?( G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 ^( ~( F9 D8 r1 l; _6 j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0 k2 |" M5 _/ @! U3 ~" |# }- z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
6 E; [, B) ?, B$ i6 K# E: N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B T4 g! O; T1 ~( ^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5 s) O) g4 F, K9 }3 [7 x$ p, S" U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
1 |4 {0 |% h, t- T: U4 R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2 r$ \9 s- e! K- w9 K1 o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
& K6 m/ T2 O8 v. J+ ]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S/ v+ n* }2 x2 ~" C3 [
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z$ @' }- K3 |& A; d) F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6 t. s# a! r+ z ?, {. L. y1 i
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5 s! T" Y) W( j4 P3 w7 \: d0 T( ]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 _: S7 a N5 X" \4/ K6 Q `6 j. k9 q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N& O' n1 y3 J7 [, n/ k( i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B, L8 ^1 F+ \, L) y' U$ e) ^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 j- b3 l: z8 a9 d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 R9 N5 k3 f( l* [, n% }0 V* v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 z8 M% V' F9 Q% C6 r7 o5 o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 ?, g6 V5 I. l- Y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 R! L# u" ]! L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 X0 F, F3 n" n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8 y- {* B, ?( ~: ?8 s* ~2 K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 {' p( s# e; p9 E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 W$ K' K+ _5 Z& J O0 E/ ~5 C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O* l- h. a4 z/ _# J1 P, \
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 d& i8 B+ r" i2 s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
3 J! }+ E* z g9 u- _* E( a6 h) Y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5 s' O' z) s$ {) p* j8 p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 _# h9 `" [/ ?5 E: a9 [
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 g% I+ P N% m
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
, Z' f9 U6 R: ?2 c9 n( A) j' r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
9 e) g2 Q3 u" u L) f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 ? ?0 @# Y- F0 E9 k9 H3 a: g& x% S- v- l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王公中有些人拥有无数的财宝,也有些人家产微薄、收入低于孟买集市商人。一项有趣的统计材料表明,每个王公平均拥有十一个封号,五点八个女人,十二点六个孩子,九点二只大象,二点八辆私人专用火车车厢,三点四辆罗尔斯·罗伊斯牌汽车以及二十二点九只被打死的老虎。1 A' a" |% u9 T y7 s
5+ Z7 f. o9 S0 X* ^% p" b' v
从600个到个位数,土邦都哪去了?2 r! s {/ C8 e
上世纪四十年代,连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消耗的英帝国,再遭南亚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终于不堪重负,心有不甘地决定放弃印度这颗“大英帝国女王冠冕上的明珠”。
0 e8 _+ F) Z% }英属“印度帝国”旗帜 得到英国殖民统治者承认的王公有一大堆,当英国人离开时,一系列麻烦接踵而至。& v' L8 n7 o$ ^8 W7 v& ^2 `
他们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挑拨离间。 E# C7 @# K A0 P8 H; `" J
其中,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争端尤为激烈,最终双方争执不下,“两国”分治的形势呼之欲出。$ M5 \3 W4 j: k
5 K% c. w1 V3 ]3 s
9 ] Y1 F& Q) i e Q+ D% v5 Y9 y
|
|